如何看懂財務報表?三分鐘讀懂財報中的損益表

讀懂財務報表是投資和管理的必修課,小至企業報稅、大至Nasdaq 上市公司股東會,無論是企業管理者、機構投資者、證券分析師等專業人士,都需要透過財務報表來快速了解企業的財務與經營狀況。

大家常聽到的三大財務報表,包含了——損益表、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表,是商業上最常見且最重要的財務工具。在企業管理上,它們幫助管理層做出經營決策;在投資市場中,它們為投資者提供了企業的經營數據,用以判斷企業的投資價值。

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帶您深入淺出地了解損益表的內容和其對企業的影響,損益表是企業經營和業績管理上最常使用到的報表,企業究竟是賺錢還是虧錢,攤開損益表就一目瞭然!

損益表(Income Statement)

損益表,是企業在一定期間內的經營成果的成績單,通常分為季度、半年或年度報告。表上的收入與支出項目,能夠幫助管理者和投資者了解企業的獲利能力,評估企業的經營效率。

損益表的主要組成

  1. 收入 (Revenue)
    收入是企業的主要經濟來源,反映了企業在一定期間內透過銷售產品或是提供服務而獲得的收益。收入增長是幾乎所有企業都一致追求的目標,尤其在成長期或是新創公司,收入更是首要衡量指標。而收入又可以依其性質分為:
    • 營業收入 (Operating Revenue):這是企業主要業務產生的收入,如製造企業的產品銷售收入,或是服務型企業的服務收入。營業收入是衡量企業核心業務的重要指標。
    • 非營業收入 (Non-operating Revenue):非營業收入是與企業主業無關的收入,例如利息收入、投資收益或出售資產所得。這部分收入雖然不直接代表企業的經營能力,但這些“業外收入”也展現出企業的財務策略和資源管理的能力。
  1. 營業成本 (Cost of Goods Sold, COGS)
    營業成本指的是企業為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所需的直接費用,包括材料、人力和其他與生產相關的支出。營業成本控制直接影響企業的毛利率,因此對於企業來說,降低營業成本而不影響產品品質是一項重要的經營目標。
    • 直接成本 (Direct Costs):這些成本直接與生產產品或服務相關,如原材料和作業人員薪資。正常情況下,每多一單位的銷售、直接成本也會相應增加。
    • 間接成本 (Indirect Costs):其他不直接相關的成本,如製造設備的維護費用或倉庫管理費用等。
  1. 毛利 (Gross Profit)
    毛利是收入減去營業成本後的金額,是衡量生產效率和定價策略的指標。高毛利通常意味著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,可能為行業領先者或具有市場獨特性。毛利的變化可能來自多方面,例如:
    • 產品定價策略:企業可以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價值,或採取差異化策略來提高產品定價來增加毛利。
    • 成本控制:有效的供應鏈管理、技術創新或規模經濟效應,都可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,提高毛利率。
  1. 營業費用 (Operating Expenses / OPEX)
    營業費用是企業為維持日常營運而發生的所有費用,常見分類為行銷費用、研發費用與管理費用。企業可以藉由控制營業費用來提高獲利能力。
    • 行銷費用 (Sales and Marketing Expenses):包括商品促銷折扣、廣告代言費用、以及銷售人員薪資。高效的行銷策略能夠在提高銷售額的同時,將行銷費用的增長幅度控制在合理範圍內。
    • 研發費用 (Development Expenses):包括研發人員薪資、研發器材費用,用以開發新技術、新的軟硬體之相關費用。在製藥公司或技術密集的科技產業,研發費用的比例都遠高於其他產業。
    • 管理費用 (Administrative Expenses):包括管理人員薪資、辦公室租金和日常所需的行政開支等。
  1. 營業利潤 (Operating Income)
    營業利潤是毛利扣除營業費用後的利潤,展現企業的經營效率,反映企業在扣除必要支出後額外創造的商業價值。
  2. 淨利潤 (Net Income)淨利潤是扣除所有成本、費用、稅和利息後企業的最終利潤,是衡量企業獲利能力的核心指標。

損益表中的各項數據直接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獲利能力。管理層可以根據損益表調整經營策略,例如提高營收、降低成本、優化利潤率等,也可藉由制定長期損益表,來了解企業長期財務狀況,並制定相應的經營規劃。

思考一下

了解了損益表的內容和它的重要性後,大家常說的企業 Cost Down 其實也是為了讓損益表表現更好,讓我們來一起想想,以下各種 Cost Down的案例究竟會影響損益表的哪些項目呢?

  1. 常買的超商便當,消費者感覺肉的分量變小了
  2. 公司這一季的社群媒體支出較上一季減少30%
  3. 公司發 Email 請員工們共體時艱,今年的年終獎金少了半個月
返回頂端